經典教室開班說明
前言
基金會最主要推兒童讀經。推兒童讀經的使命為何?對孩子有何幫助?
之所以成立「兒童讀經班」,我在十多年前接觸佛法,聽上淨下空法師講佛法覺得很受用,卻不知如何推廣,對這點,很感謝王財貴博士。
王財貴博士不遺餘力在海內外推兒童讀經,他勉勵我們:「師資培訓聽了一天,結業證書也給你們了。拿這張結業證書,不要忘記你要做。」
就這句話,我和陳瑞珠老師於八年前在社區成立「兒童讀經班」,將佛法和儒學結合,以聖賢經典、《三字經》與《弟子規》當作我們的教材。
談「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」,首先整理一段前言,共四句話。這四句是總綱領,點出兒童讀經的重要原因—
一、祖宗雖遠,祭祀不可不誠
清明節為何要掃墓?慎終追遠、飲水思源,不要斷根。孝,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緊密地結合,祭祀亦為孝道的表現。
何謂「誠」?曾國藩先生解釋:「一念不生謂之誠。」萬念紛飛,要做到一念不生太難了,所以淨土法門一句「阿彌陀佛」。
當第一個念頭是妄想、擔憂,第二個念頭就轉為「阿彌陀佛」,這即是「誠」。
二、子孫雖愚,經書不可不讀
經書,經過時空淬鍊流傳至今,有其價值,即使現在閱讀,依然覺得深不可測,所以經書不可不讀。可惜從民國五四運動後,我們離老祖宗的智慧越來越遠。
三、廢經廢倫,治安敗壞根由
現今社會,世風日下,人心不古,根本在於廢除讀經、不重視倫理道德,造成今日的苦果。
四、貪瞋痴慢,人心墮落原因
現代人自私自利,只為自己想,忘了自己也是全體的一份子。全體不好、自己也不安全,每個人都好、全體才會跟著好。
‧讀經歷史的演變
讀經原本沒有問題,但自從民國開國就有了問題。民國元年元月十九日,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,下令廢掉全國小學堂的讀經科。從這兒也看出,雖然清朝是外族的統治政權,仍秉持中華儒教精神,在小學堂設讀經科。但到民國初年,反而覺得這是傳統、落伍的。
同年五月,廢除師範院校(培養小學師資的學校)的讀經科系,廢除教導讀經的師資,也代表教育根基被連根拔起。七月,下令各級學校不應祭孔,認為這是迷信。但也代表我們失去慎終追遠、緬懷先澤的精神。
民國六年,社會瀰漫白話運動。民國八年,推行五四運動,崇洋媚外,喊著「打倒孔家店」的口號。九年,小學堂的國語課本全改成白話文。
這些歷史,對民族文化的延續及斷絕影響甚大。歷史演變至今,我們已嚐到惡果:現今教育結果,一代不如一代。開始省思教育問題時,發現教育不能再等了,但學校、家庭、社會教育是否真的知道回到根本教育?需要深思啊!
人生的方向、目標為何?目前社會重利輕義、自私自利,只為個人著想,有人甚至為利益而做殺盜淫妄之事。現今社會現象至此,教育環扣也亂了秩序。
《禮記》:「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。」最後仍要回到最根本的教育。從老祖宗的話知道,教育並非生下來才教,不是送到學校才教,而是從母親懷胎開始注重。古人的教育始於胎教,終於慎終追遠。
所以當務之急是「教育」的改革與「文化教養」的落實,最實際有效。恢復讀經教育,尤其兒童讀經。古人言:「童蒙養正,從根做起」,扶持人心,救助文化。
‧讀經的意義
經,本意為織布的直線,織一匹布的先導。之後才是橫線,引申為天經地義的常道。
《孝經》云:「夫孝,天之經也,地之義也,民之行也。」天經地義的常理即是「孝」,亦是我們把「孝親尊師」排第一的原因。
「經」,一切佛經通名。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經典,為了「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。」契理,即佛菩薩真義,並非意識型態的發表。契機,契合眾生的根基。
蓮苑亦為社會、學校的小縮影。孩子來自不同家庭、學校,每個孩子的脾氣也不同。孩子有問題,老師如何處理?考驗我們的智慧。依學生的根基做引導,發揮教育、教化功能,就是契機。
而蓮苑的經典教學分低、中、高年級,依序為養德、養和、養志。今天社會有很多問題,是因為根不穩。「德者,事業之基也。」道德是大樹的根,根穩,就會往下紮,枝幹、樹葉、果實才會繁榮茂盛。所以低年級是為養德。
中年級養和。知恩堂教室有「六和敬」的訓勉,蓮苑從四位夥伴到現在三十位,老師們相處以和為貴,即是養和。清朝的大殿,有中和、保和、太和殿,清朝以異族入關還能維持二百六十八年的政權,因為懂得養和。
人與人養和,自己跟自己身體也要和。根據中國古醫書記載,正常來講,人可以活到二百歲,但卻是「七十古來稀」,人活到七十歲很難得。
然而,活不到七十歲以上,是因為自己糟蹋自己。人本身是個小宇宙,讀誦經典,能讓小宇宙處於和的狀態,對身體健康很有助益。
高年級養志,有了「德」跟「和」,開始教育孩子,父母的養育、老師的教誨,學有所成後,要如何回饋社會?志向為何?讀書不光為了選熱門科系、為往後賺錢利益,而是啟發高瞻遠矚的志向。
‧讀經的價值
為何要選最有價值的經典讀?人的生命有限,高度價值的書可以探究人性本源、吸取人生智慧。
科學家牛頓有句名言:「我可以看得更高更遠,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。」肩膀,指聖賢佛菩薩的經典,經得起時空考驗的經典。
雖然我們身為炎黃子孫,但對於老祖先留下的智慧有多少認知?只有去認識、深入,才會發現這真是一座智慧的寶庫,使我們眼界遠大、胸襟開闊、陶冶性情,亦即是「文化教養」。
‧兒童讀經的基本理論
一、東西方教育的比較
上淨下空老和尚感嘆,現在沒有教育可言。但根據統計,我們的入學率高達98%至99%,學校不停地蓋,偏遠地區也有學校,教育普及了,為何感嘆沒有教育?
中國古代教育是「兒童七歲就外傅」(跟老師學)。古時私塾教育,家長帶孩子向老師行三叩九拜的大禮。
這禮儀蘊含兩個意義:第一,父母將小孩交給老師,老師的責任重大;第二,孩子看到父親對老師一拜,感受到父親對老師的尊敬,自己一定要跟老師好好學。
蓮苑的結業式也如此經營。結業式,全體孩子起立、恭敬合掌,由幾位同學代表,向老師、家長行大禮,讓孩子學習孝親尊師。今天有這個生命、智慧,要感謝老師、父母。
古代,孩子七歲跟老師學德行、灑掃、應對進退。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「黎明即起,灑掃庭除,要內外整潔」的根本生活教育。灑掃完,才讓孩子背誦。七歲至十三歲的記憶最好,讓孩子背《四書》、《五經》。
以前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,老師教孩子句讀(ㄉˊㄡ),文章的標點、段落,然後一遍又一遍地背誦。程度好,一天可背七八百個字,依各人資質增減;即使資質不好,一天仍可背一百字。背好後再讓老師檢定,十三歲後入太學(現今的大學)。
進太學後開始講解。因為從小背誦,經文已放在腦袋裡,不需課本,越讀越輕鬆。此時文章點墨在心中,只要一提醒,就像開水龍頭,水不停地冒出來。
蓮苑讀經也有這經驗,提經文的片段,孩子就能接著背誦。校外教學,師生一起研究討論,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。」讀書樂啊!
所以,從前是智慧教學,教導孩子做人、吃苦;中年,培養福德,為社會、國家服務;老年才享福,越老命越好。
現在西方教育強調快樂學習,不要給孩子壓力,但大家誤解了。快樂學習前要先下功夫,沒有功夫、根底,如何談快樂?那是不想寫功課、不想讀書、不想受約束的假快樂。
所以,少年時把前世累積的福報用完、享完;中年,很多人不知人生目標,十分茫然。老來受苦。這就是老和尚的感慨:「學校是普及了,但談不上是教育。」
二、人類自然學習發展
現在的教育哲學以西方為主,所唸的也是西方教育家寫的書。但我們中國也有很好的教育哲學,像明末理學家陸桴亭論小學云:「凡人有記性,有悟性。自十五歲以前,物慾未染,知識未開,多記性、少悟性;十五歲後,知識既開,物慾既染,則多悟性、少記性。故凡所當讀書,皆當自十五歲前,使之熟讀。」中國文言文言簡意賅,但每句話都有其意函。人有兩大學習力:記憶力與理解力。記性為記憶力,悟性是理解力。
十五歲前,物慾未染,潔淨如一張白紙。孩子的煩惱不多、污染少,記憶力強,但理解力較弱。十五歲後,知識既開,比較懂事,這時的理解力越來越強,但記憶力會降低,所以讀書要在十五歲前,讓孩子熟讀。
曲線圖的曲線分四種:「記憶力、訓練過的記憶力、理解力、訓練過的理解力。」
記憶力這條線,零至三歲記憶力先成長;六至十三歲更快速,但過了十三歲後就平緩,二十歲後就下降。
受過訓練的記憶力,與未受過訓練的記憶力差距很大。即使差距再大,十三至十五歲後,曲線也會平緩前進,之後逐漸減退。
所以有些老年人覺得越老記憶力越差,這是人類自然的生理發展,但別去強調記憶力不好,越強調反而越退化。
理解力在零至六歲很低,六至十三歲慢慢成長,十三至十八歲一直往上提升。所以我常告訴家長和孩子,「現在數學不好沒關係,上國中,數學理解力會越來越好。但別認為到國中就一定會懂,之前要先建立好基礎,而且不能抹煞學習的興趣。」
理解力和記憶力差別很大。理解力會隨年齡增長,及經驗思考的磨練而成長。但記憶力會因時間、歲月或某種打擊而減退。所以,在孩子國小、國中記憶力最好的時候,給他最好的經典,讓他一輩子受用。
三、人類全腦的開發
人類有左腦、右腦。右腦屬於記憶力,當我們看書,視覺神經刺激右腦去記憶;左腦屬於分析、整理、邏輯概念。
讀一篇文章,辨識文字的能力是左腦。所以讀誦經典,眼睛看著經典,一字字念對,是訓練左右腦,亦是醫學說的全腦開發。根據研究,左右腦能同步使用,學習能力可提升二至五倍。
醫學亦指出,腦波分α波、β波。β波是負面情緒,例如憂傷、挫折、煩惱、怨恨。血管就像一個通道,當人處在β波,血液會變混濁,阻塞血管,因此無法到達全身,免疫力也跟著下降。所以處在負面情緒時,要儘量轉成α波。
而經文是正面性與鼓勵性,文字律動相當優美。當我們念唱經文,就是把β波轉α波。α波是積極正面的思考,例如感謝、慈悲、愛、知足、微笑等。光明積極的心情,會促進腦部活化,血液循環順暢,身心活潑健康。
所以健康不需靠別人,靠自己。如何靠自己?修持正念,正面積極思考!讀誦經典是最佳方法。
四、文化教養
經典教我們如何規劃人生、如何做好人、提升生活品質,即是文化教養。文化教養不是一天兩天可達成,需要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整體教育。當整個文化教養提升,社會磁場就不一樣。
兒童接受經典教育、傳統文化的薰陶,長期潛移默化、變化氣質、維護人性光輝、提升人格品質、造就安邦濟世的人才。因此,推動兒童讀經是全民運動,是當務之急!
‧蓮苑耕心經典的教育實務
蓮苑的理念是「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。」兩足就是福與慧,所以我們教材的設計是「經典修慧,布施修福」。
蓮苑設計活動以修福修慧為考量。例如小義工的一天,早上知性之旅,到故宮參觀,了解文化傳承,修慧。下午上街勸募發票,教育孩子布施身體、體力、智慧、時間,是修福。一天下來福慧雙修,即為「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」。
希望孩子修福修慧,而不是偏執一邊。就像天平,只要一邊比較重,另一邊就會翹起來。要如何達到平衡?
佛經有個故事,「修福不修慧,大象披瓔珞;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。」
有兩位修行人,一位很注重經典研讀,全心全力投入經典,但他沒跟大眾結法緣,所以他修慧報。
另一位修行人,沒有深入經典。可是他常打掃道場,喜歡和大眾結緣,所以他修福報。當他們捨報往生投胎,修福者因為福報大,所以投生為國王的大象,在畜生道享福。國王常帶牠出去,還將牠裝扮得很漂亮。
另一位修慧者,他投胎後仍是修行者,修到羅漢境界。可是他沒跟大眾結善緣,所以他出去托缽時,常空缽而回。
這提醒我們要福慧雙修。
例如開店做生意,這家店的食物沒特別好吃,旁邊也有好幾家。但唯獨這家顧客很多,就算排隊排很久,客人仍要吃這家東西。因為老闆在前輩子有財布施給這些客人,這輩子因果回饋。
上淨下空老和尚常說:「真有修福,做什麼事都會賺錢。」在市場賣魚、賣肉,甚至開酒店的人,都以為這種生意才能賺錢。其實不然,他們今生賺的錢都是前世修來的財布施。
佛法講的布施,分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今天你會賺錢、能成功,然而世上聰明才智比你好的人很多,為何他們做生意會失敗?而你在不景氣時仍財源滾滾?這是前輩子修的福。就算換另一種行業,你還是會賺錢。
歷史最著名的是范蠡,他將聚來的財富布施出去,布施完了,再從小生意做起,沒多久又發財,再布施錢財出去,三聚三散。中國人的智慧:「捨得,有捨才有得」。
就像通貨膨脹,通貨,就是要流通貨物(幣),而不是堵死在自家門口。懂得貨幣流通、布施,財富、智慧會越來越多。所以我們常教孩子,若你會數學、造句、作文,可以幫忙不會的同學,這就是法布施。
在國中教學,我很注重小組研討。有些孩子的學科版本相同,孩子來問我,當下我若沒其他事情,會直接跟他講解。若在忙其他事情、或之前有同學問過,我會請會的那位同學來教。
一方面讓孩子成長,因為他在教人同時,將聽過的解說再重新整理,即是法布施。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愈肯教同學,自己會愈聰明。再者,教人時需要體力,就是內財布施,財布施得財富。
此外,別人懂了,會很開心,是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老師教學時,可以教同學三種布施,而且布施不一定要花錢。
例如,鐘聲響了,孩子很快就定位,將上課用具放在桌面,讓老師感覺,這班孩子已準備好要上課了,即是一種布施。
有孩子問,其他同學很吵怎麼辦?從自己做起!久了,其他同學會跟你學習,老師也會注意到你是不一樣的。
一個班有少數幾個孩子如此,老師就會覺得這個班值得教,亦使老師的細胞活化,就是無畏布施。
所謂「福至心靈」,當修福積德到某程度,自然而然心開意解、水到渠成。然而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關鍵在人。經典這麼好,老祖宗的智慧這麼棒,道理懂了,要靠人弘揚它。
‧教學次第
胡適之先生:「為學要如金字塔,先要廣博,後才求精。」金字塔是正三角形,下寬上窄,這是民國以來一直接受的教育思想。
可是《三字經》云:「教之道,貴以專。」這是「倒三角形」,先求「專」和「精」。先專精,點站穩了才能連接線。如此,路越走越寬。而不是一開始給你很多路,最後卻走進死胡同。
佛門有六度: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」。精進,專精後才會進步。精進後禪定,開智慧。老和尚教我們「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」不貪多,專研單一法門後再讀其他經典。
在四弘誓願裡也有相同的次第。
第一階段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。因為知道眾生的苦難,所以想救渡、幫助眾生,要先提升自己。
第二階段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提醒自己有很多煩惱、無明,要先自我成長,才能引導眾生。
第三階段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當我們專精、開智慧後,才學法門。甚至有人中老年才學佛,老和尚告訴他們,經典放下,一句佛號,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再去學法門。馬上學很多,根基反而紮不穩。
第四階段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經過前三階段,最後才到達寬廣無上的佛道。
‧落實教學
前面講理論,要如何落實在教學?除了根本(孝、弟、謹、信、泛愛眾、親仁),《弟子規》最後一段「餘力學文」,這一段言簡意賅,將讀書的方法都道盡了。
一、「讀書法,有三到;心眼口,信皆要。」提醒孩子讀書時,眼到口到心到,還要加上「腳到」,去落實。
二、「方讀此,勿慕彼;此未終,彼勿起。」提醒孩子,這節是國語課,桌面上放國語,或和國語相關的參考資料。其他科目放在抽屜,甚至把桌面飲料、食物收起來。別現在上著國語,心裡想下一堂考數學、社會。這樣心不專,反而得不償失。
三、「寬為限,緊用功;工夫到,滯塞通。」為自己訂進步的空間,這是寬為限。我們的學制,國中三年,三年後參加基本學力測驗;高中三年,三年後考大學;大學四年。三年、三年、四年一個階段,不是一年就馬上考試。
三年,剛好是陰間文昌帝君審功名的時刻,他每三年就調整功名簿。他排好了功名簿,但這三年,若有人做違背道德良心的事,會扣分,甚至除名。
刪掉的空位就由後面的人補上,本來功名簿沒這個人,但此人進德修業,加上祖宗積陰德,就將他從後面填補空缺。古代讀書人講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。」三年、三年、四年加起來共十年。
所以「寬為限,緊用功。」給三年時間,但不是最後三個月才用功,而是這三年的每一年,都加緊自己的讀書計劃,是為「緊用功」。督促自己、勉勵自己,每一天、每一學期,甚至每一堂課,都要學到東西。
「功夫到,滯塞通。」這樣一點一滴做,自然而然就開智慧、水到渠成,之前聽不懂的,慢慢也開竅了,愈讀愈歡喜。
四、「心有疑,隨札記;就人問,求確義。」鼓勵孩子預習,預習對學習幫助很大。然而,現在學生很少有預習的習慣。鼓勵孩子先預習文科,甚至數學。
曾有孩子問:「看不懂怎麼辦?」我答:「就是要你們看不懂,若懂了,就不用我教了。」
告訴學生,看不懂的先做問號,當老師提到時就特別注意。再來,你認為是重點的先畫線,老師上課時,看看老師講的重點是否就是你畫的。如果有,代表你抓到重點;若沒有,就是漏掉了,趕快補畫。
這就是「心有疑,隨札記;就人問,求確義」,不懂的趕快請教高明,這位高明不見得是老師,同學之間也可互相請教。
‧現今教育危機
現今教育危機為何?我們古老的教育「志於道,據於德,依於仁,游於藝。」
道德是最基本的根基。「仁」是會意字,兩人相處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、「推己及人」。做事,要先想到是否合乎仁義道德?會不會傷害對方?最後如《弟子規》講的「有餘力,則學文。」最後才是學才藝部分。
但今天本末倒置!道德還沒有根基,還沒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,就讓他學很多才藝。知識愈學愈多,卻不把父母師長放在眼裡,甚至瞧不起父母,這樣的孩子很難回饋社會。所以,根本要回到道德仁義,回歸倫理。
除了教道德倫理,還可以加上「因果」。懂「因」,才知道如何種善因,才會有希求的果報。
從《因緣果報》一書,可以知道這輩子所呈現「果」的原因。
《梁武帝問誌公禪師因果經》提到,能當國王、生於豪貴尊家,禮事三寶而來。為人大富,從布施中來。為人長壽,從持戒中來。為人端正、相貌堂堂,從忍辱中來。為人音聲清澈,從歌詠三寶中來。
所以,想要音聲好聽、響亮清澈,多唱有益人心的好歌,而不是靡靡之音。
為人高大殊好,即是相好,因為恭敬人家。為人醜陋,因為經常瞋恚、易發脾氣。為人短小,因前世對人輕慢,看不起人。為人瘖啞,因毀謗他人。
所謂「千人千般命,命命不相同;千人千般臉,臉臉也不同」,這都是果,想改變,要從「因」著手。
此外,受持「三皈五戒」,「三皈依」,即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;皈依覺、正、淨。每受持一項,就有十二位護法神在身邊,受持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在身邊。
教導孩子,真做到「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」,就不用擔心會碰到壞人,也不用擔心碰到不好的事,因為身邊有三十六位護法神守護著。若能持五戒,每守一個戒律,就有五位護戒善神在人左右。
五戒的第一條:
不殺戒。不殺戒的五個善神,會保護持戒人的身體,使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完俱不缺;五臟,即心肝脾肺腎,平和、健康。也保持血脈通暢,以及護持戒人的指爪不受毀傷,亦即身體不會有意外毀傷。
不盜戒,有五善神守護持戒人出入安寧,快快樂樂出門,平平安安回家。飲食甘香、睡夢平安、覺悟歡喜,不受蠱毒所中,不受傳染病毒所侵害。
「兒童讀經與潛能開發」,潛能,並非馬上能看到學習成果,而是透過經典明白,今天做的每一個因牽涉一個果。
佛門除了以法輪做為象徵,還以蓮花作為佛花,因為蓮花代表「因果同時」。當我們做一件事,就種下一個因,而果也同時呈現。一般的植物都先開花後結果,花落花謝後,果才慢慢呈現。但蓮花很特別,當花慢慢在呈現,裡面的蓮子也慢慢成熟。花落的時候果也熟了,蓮子呈現。
所以,蓮花提醒我們,說的每一句話、動的每一個念頭,都有它的果在,不要認為只是動意念、沒有做是沒關係的,其實善惡兩本簿子都會記載。
人生就是一個圓圈哲學,就像迴力棒,你拋出去它會再回到自己身上。出去一個善念,回到自己的仍是一個善念;出去惡念,回來也會是惡念。
‧結論
與各位分享一首詩:
「黃樹林裡分岔兩條路,而我選擇了人跡較少的一條,使得一切多麼的不同。」─美國詩人羅勃‧佛洛斯特。
選擇人文經典、品德教育的這條人跡較少的路,共同好好走下去。相信孩子在成長中,會肯定與接受自我表現。再與各位分享「飛來佛」的故事。
南京棲霞山的棲霞山寺,被譽為六朝聖地。千佛名藍的道場,最有名的是用石刻雕成的千尊佛像。
其中最高的山頂站立了一尊佛像,當眾生於山下走過,無不舉目仰望,讚嘆這尊佛像雕得生動、莊嚴。
一九四一年,一位信徒去參觀棲霞山寺,抬頭望著最高處的佛像,詢問引導的老禪師:「請問這尊佛像的名字為何?」
老禪師回答:「這尊最高的佛像名為飛來佛。」意思是這麼高的山頂,人不可能爬這麼高來雕刻,此尊佛像是由他處飛來的。
信徒又問:「既然飛來,為何不再飛去?」
老禪師回答:「一動不如一靜。」
信徒再問:「為何此佛『靜』在這兒?」
老禪師答:「既來之,則安之。」
來此人生一趟,亦是既來之、則安之。安定後,才能找到人生方向,亦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。
安定,才學會承擔。所以教育孩子,要學習承擔,相信一定會看見我們所選人跡少的這條路,創造出多麼不同的風景!
大家共同勉勵,把握有限的人生,抓到方向。方向比速度更重要,方向對,速度快才有效;方向不對,速度再快,都枉費一生。
企盼賢良的父母師長及有心人士,共同加入推動兒童讀經行列,相信祥和社會、太平世界指日可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