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的四種方式 講述/ 陳瑞珠老師(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執行長)
〈學記〉中提到四種教育方式:「禁於未發之謂豫,當其可之謂時,不陵節而施之謂孫,相觀而善之謂摩。」這是古大德所歸納出的四種教育方法:預防、及時、漸進及觀摩。
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,都是從分數的競爭開始的,將孩子推往爭名奪利的方向,如此風氣使孩子的教育從起步就錯了方向。乃至整個社會充斥著錯誤的觀念與亂象,就是因為教育的原則衰敗了、式微了,甚至是難以見得了。反觀古德的智慧;當孩子學到的是因果教育,他們所學習的一切都是從「因」下手,所想的也是如何以禮、仁來待人接物。當教育是從培養良善的心念著手,這就是預防法:「禁於未發之謂豫」。
「當其可之謂時」,及時法,適時處理孩子的狀況。現代的生活作息,父母沒法隨時陪伴著孩子,老師也不可能跟孩子24小時相處。但在古德的家塾,所有要讓孩子讀書的家庭本身就是互相連結的大家庭、大家族。再來,家塾所筵請的老師也要一起入住進來,如此一來,老師可以長時間跟孩子相處。所以一發現學生的行為出現偏差,老師就能馬上及時糾正,給予當下的機會教育。
當父母引導孩子「晨昏定省」,要他們早晚向父母省視問安,孩子可能會覺得厭煩。可是,如果是由老師來告訴孩子:父母是如何的辛苦,孩子每天的一聲問候就是聊表一份對父母的孝心,這樣的行為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。當善根夠的孩子做到了,老師給予立即性的勉勵,而對於未能達成的人則給予規勸,進一步引導他們的行為發展,這些都是及時法的體現。所謂因小果大,從「小因」開始規範孩子,但也絕不可超越孩子的學習程度。
再來談漸進法。做學問,一定要有循序漸進。「不陵節而施之謂孫」,古德強調,千萬不可揠苗助長。但現在的家長怎麼可能做到呢?別人家的小孩學珠算、學書法,就把自己孩子也趕著送去學珠算、學書法,過程中又從不問孩子步步踏穩了沒,以致於讓孩子沒有從容學習的機會。然而,教育必須因材施教、觀機逗教,在這樣的過程中,我們絕對是沒辦法求快的。
觀摩法談的是如何讓孩子緊跟在父母、師長的身後,學習正確的身教,建立正確的處世觀念,這就是教育的根本。學生若是能跟著老師,學習聖賢的身口意,從觀摩中學習,建立起正確的觀念,那麼他這一生都能走的平順,走到哪都能受人賞識。當今願意學習傳統聖賢之道的成年人,多是到年紀大了,才真正覺醒這一生的苦吃夠了,一生的錯受夠了,因此活到這把年紀不願再迷失下去,這才願意回過頭來學習傳統文化的聖賢之道!所以我們要珍惜孩子的童年,這是我們當今真正關心教育的人還必須努力的地方。